新闻中心 分类>>

杏彩体育,上海咖啡馆数量迅速增长这座城市的灵魂里住着一杯咖啡

2024-08-06 23:12:08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近年来,上海咖啡馆数量迅速增长,上海在咖啡消费规模、咖啡门店数量等方面位居全国首位。本周起,首次举办的“上海周”将以“因为咖啡,所以上海”为主题,向市民、游客展示上海的特色城市文化。

  上海的这杯“咖啡”有何不同?你可曾因一杯咖啡,爱上这座城市,爱上它的某些片刻、风景、文化?颜维琦的文字或许也能为读着它们的你,打开记忆的闸门。

  朋友约见面,特别是女性朋友,经常就是约在咖啡馆一起喝下午茶。晒着街边的阳光,看着窗外的风景,让自己沉在一个舒服的角落,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些彼此的近况。

  不熟悉的人见面谈事,我也愿意在咖啡馆。一来不管谁请客,花钱不多,请和被请的都不用太有心理负担。二则时间灵活可控,不用担心相视无言、闷头吃饭的尴尬。要撑起一顿饭的尬聊,可不是件轻松事,喝咖啡却可进可退、可长可短。

  一个人的时候,我也喜欢找间咖啡馆,看书、写稿或者发呆,都行。写不出来的时候,一杯咖啡入喉,好像总能随着香气的升腾,缓缓冒出些句子。

  上海的咖啡馆真多,小马路上走走,总能遇见几家门脸可亲的咖啡馆,让你忍不住推门而入。咖啡馆里从不缺少故事。你若有兴致,尽可以在这里观察,从人们进出、停留的姿态、交谈时的表情变化,猜测他们正在经历的快乐和烦恼。

  一度,“孵”咖啡馆,成为初来乍到的我快速了解这座城市的一种有趣的方式。遇到健谈的店主和店员,还会意外收获一些带点传奇色彩的个人故事,让你感慨这座城市何其之大,收藏了多少丰富的人生。

  咖啡馆是故事发生地,也是故事集散地。咖啡馆之于上海,在某种程度上好比茶馆之于成都。学者王笛研究成都,从茶馆看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。一百多年前的成都,人们使用茶馆展开公共生活,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,成为民间传统的重要部分。茶馆是一个窗口,可以通过它观察各种人物和各种活动杏彩体育。而在1853年的上海,当咖啡在花园弄(今南京东路)的老德记药店和糕点、洋食一起提供后,这一舶来品便随着西餐的推广,渐成时髦之物。有说法称,到1946年,上海已有咖啡馆近两百家。

  咖啡,成了都市生活方式的一种符号,也代表了一种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从容讲究的处世态度,有点“上海腔调”的意思。咖啡馆里的精致优雅,也成了很多人对上海摩登记忆和想象的一部分。

  说读懂上海,从一杯咖啡开始,完全可以。若说咖啡和黄浦江、苏州河一起造就了近代上海的城市文化特质,这话也算不得夸张。上海的,何其多彩,引人入胜。一杯咖啡,可以看见上海的城与人,品读上海过往的篇章和当下的交响。

  今年1月,我到虹口多伦路上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大会会址纪念馆采访。馆里的工作人员同我讲起与左联相关的种种故事,说左联的酝酿,就和一间咖啡馆密不可分——

  1930年2月16日这天,鲁迅在日记中写道,“午后同柔石、雪峰出街饮加菲”。鲁迅爱喝绿茶,不喝咖啡,这个喝咖啡其实是参加“上海新文动者底讨论会”,会议地点在北四川路998号的公啡咖啡馆。

  鲁迅还有一篇《咖啡店》的文章,收在《三闲集》里。这是鲁迅与创造社论争期间的文字,说起咖啡馆,语带调侃和奚落。

  鲁迅日记中还有好几处写到咖啡:“侍桁来,同往市啜咖啡,又往内山书店杂志部阅杂志”“午后同前田寅治及内山君至奥斯台黎饮咖啡”“午后同柔石往公啡喝咖啡”……如此看来,不喜喝咖啡的鲁迅,并不介意将咖啡馆作为会友谈事的理想场地。

  1929年春,有一天,鲁迅听说创造社要在他们开在北四川路的书店楼上咖啡座开会。这天,鲁迅有兴致,说:“走,我们到创造社咖啡座捣乱去,坐在他们面前,看他们怎样对付罢。”鲁迅对横浜桥一带熟门熟路,于是,带着许广平、周建人、荆有麟一起,闲逛着便真的去了。一进门,坐在咖啡座中间一个长台子上。“什么人来也不让。”他说。结果,坐了半天,不见创造社开什么会。归途中,鲁迅说:“什么也不怕,怎样来,就怎样应付,他们就莫可奈何了。”

  单是这段和咖啡馆有关的叙述,就让人眼前生出不少画面。咖啡和上海的文学、文化生活的关联,从中可见一斑。

  今天上海的咖啡馆,依然是适合会友谈事的,也是适合一个人放空发呆的。咖啡馆街景建构起了上海的都市文化新空间,也折射出这座城市的活力与包容、美好与温情。

  前不久,上海交通大学与美国南加州大合团队公布的《2020国际文化大都市评价报告》印证了我对上海咖啡馆的印象。报告称,在全球50个国际文化大都市中,上海的咖啡馆和茶馆总数排名第一。

  今年2月,上海的媒体人还做了一项有意思的调查,从美团获取了上海6545家咖啡馆的坐标,把它们全部放在地图上,寻找上海咖啡馆最多的一条街。

  结果发现,从街道范围看,咖啡馆数量最多的是浦东新区的陆家嘴街道,共有164家。从密度来看,静安区的南京西路街道以每平方公里有57.9家咖啡馆的密度列第一,第二名是黄浦区的瑞金二路街道,和第一名差距很小,每平方公里有57.4家咖啡馆。瑞金二路街道官方微信公众号甚至做了一个名为“金咖联盟”的小程序,方便顾客在手机上直接查询辖区内精品咖啡馆的位置和特色。

  不管你对哪个数据有感受,总之,这让我对自己的“咖啡病”有了底气,仿佛找到一群同病相怜的“病友”,打声招呼,“你好,原来你也在这里!”

  “咖啡馆的本质是文化空间,即通过市场力量提供人们交流的活动场所。”这是学者的描述。一些学者更是以“咖啡经济活跃度”来评判一个园区、一座城市的产业兴旺程度,往往咖啡馆越多,经济越有活力。这样解释上海咖啡馆数量全球第一,以及关于上海咖啡“第一街”的寻找,倒也恰如其分。

  上海是城市的象征,是活力之都,即便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,上海依然展现出强大的消费复苏能力和旺盛的城市活力。运营“金咖联盟”的朱晓晔对瑞金路一带熟得不能再熟。他告诉我,2020年上半年,因为疫情的原因,瑞金路一带的小马路上,很多特色服装小店不得不关张了,有意思的是,下半年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,杏彩体育登录入口小店陆续复苏,街头冒出了一家家咖啡馆,精品咖啡馆尤其多,如同经济强劲复苏的信号。

  数据最有说服力。去年7月1日到11月30日,和上海相关的打卡视频播放次数超145亿次。多少目光注视着上海,多少人享受着、热爱着、向往着上海。曾经,“上海牌”是中国制造的骄傲,如今,上海生活,是人民城市美好生活的代言。

  美好生活,怎能少了一杯咖啡?咖啡本就是文化融合、全球贸易的产物。咖啡代表着开放与分享,最精彩的故事都是喝着咖啡讲出来的,最新潮的创意是在咖啡的香气里碰撞出来的。,与海派文化和上海“海纳百川、追求卓越、开明睿智、大气谦和”的城市精神完美契合。在这里,咖啡馆的“慢”,调和着都市生活的“快”,咖啡豆经过烘焙、研磨、冲泡,呈现给人们甜苦交融的回味,成为上海城市魅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  想象咖啡的旅行真是有趣。一颗小小的果实,里面两粒成对生长的种子,成就了一个庞大的行业,成为全世界价值最高的农产品之一。当咖啡来到上海,小小的果实,遇见这座从骨子里热爱它的城市,走进无数工作、生活或是旅行在这座城市的人们的日常生活。

  王安忆曾写道:“城市的生活又带有相当程度的隐秘性,因都是些不相识不相知的人,聚集在一起,谁也信不过谁,怀着防范心,生怕被窥见了根底,就更看不清了。”当她感慨“城市无故事”的时候,我却觉得,她大约同我一样,是愿意处在这样的状态的。

  城市可以给人一种身处人群,不疏离也并不亲近,可以走近又互不打扰的安全感,咖啡馆则是凸显城市这一特质的空间——被香浓的气味包裹,有喧闹的人声陪伴,可以和同伴低语笑谈,也可以只是坐着,一言不发,在咖啡馆营造的远方和甜品带给味蕾的馈赠中,暂时忘却何时何地。

  这是咖啡的多面性:它是社交的润滑剂,也可以给你平静的快乐;可以给你舒适的社交体验,也足够包容你的孤独。甚至,你可以在咖啡馆,寻求一种共同的孤独感。忘了是谁说过,对于想要享受孤独,但同时也希望有人相伴的人来说,咖啡馆是最理想的场所。大概,这才是我喜欢去咖啡馆的原因吧。

  但我们又是渴望故事每天发生的。上海的咖啡馆之多、种类之丰富,本就是因着人们不同的社交和情感需求生长出来的。

  去年12月,藏在永康路上的“熊爪咖啡”火了。店铺门面只有一个小小的墙洞,毛茸茸的“熊掌”将做好的咖啡从中递出,还会跟客人时不时互动,送玫瑰、摸摸头。

  “熊掌”背后是一个很温暖的故事:店长是一位聋哑咖啡师,用熊掌递咖啡的店员则是面部烧伤者。店铺的初衷,是帮助残疾人就业。后来,更多人知道了这个故事,来到墙洞前,点一杯咖啡,完成一次次温暖的传递。

  上海有很多这样的爱心咖啡馆。记得2018年,原本在静安公园内的“爱·咖啡”由于场地的问题歇业,引来各方热心人士关注。这是面向自闭症少年的一处社会实践基地。大半个月后,这家特别的咖啡馆在位于汉中路158号的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重新开张。对于自闭症少年,一间咖啡馆,是他们拥抱社会的起点,在这里,他们体会工作和被需要的快乐,也感受着这座城市的爱与友善。

  美国都市社会学家雷·奥登伯格在《绝好的地方》中提出“第三空间”的概念:第一空间是家,第二是工作单位,第三就是交往的空间。星巴克的传奇崛起就是吸收并发展了这一概念。

  自1999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,星巴克在中国近190个城市里已拥有4700家门店,多少人在星巴克完成了关于咖啡的启蒙。而上海,是星巴克全球拥有门店最多的城市,“第三空间”的理念也已渗入上海市民的生活细节。

  这座城市的灵魂里住着一杯咖啡。你看,充满人情味的咖啡馆,开在街角,开进园区,嵌入社区,赋能城市的精细化治理,重塑城市的社会空间、人文空间和心理空间,再造全新的人际关系、社会关系。

  在长宁区天山路街道,围绕娄山关路上一间咖啡馆的改造正在进行。传统咖啡馆加上“AI人工智能”,叠加高效、优质的就业服务,有交流,有接触,有科技,愿景是成为一个连接周边商务楼宇和大学生、创业者等的圆梦空间。

  咖啡香似乎总缠绕着书香。在黄浦区思南路的小街,街身细长,街面整洁,梧桐树下是精致的洋房。走到思南书局楼上啜一杯咖啡,再去思南读书会听一场讲座,这灰墙红砖因着咖啡香气和书香的浸润,也变得更加美好可爱了。一位书店老板告诉我,咖啡馆多的城市,书店也开得多,而在书店,咖啡几乎成了阅读的最佳伴侣,咖啡和书之间一定有着某种神秘联系。

  晚间,思南路上的啤酒屋惹人流连。有首歌唱道:“我要美酒加咖啡,一杯再一杯……”尽管我也爱喝茶,但这并不妨碍我对咖啡的热爱。我爱咖啡,这也不妨碍我有时喝点小酒。这大概也是上海这座城市对待一切本来、外来和未来的态度——中与西,新与旧,并行不悖,自然交融,最终为的是让人快乐,口有余香。
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