服务热线:
15601845100
地址:广州市天河区科华街511号中科院地化所综合楼210
手机:15601845100
咖啡,作为最常见的合法“瘾品”之一,随着西方的崛起而风靡世界。从中世纪到太空时代,这个战争、与跨国贸易的宠儿,是如何成为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,进而见证人类文明进步的?
虽然香烟广受世人欢迎,但其主要刺激成分——尼古丁,却不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瘾品,而是屈居第三,排名第二者为酒精,榜首则是咖啡因。全世界的咖啡因消耗量大约是每人每天70毫克,人类学家尤金·安德森指出,世界上流行最广的名词(几乎每种语言都用得到)即4种含咖啡因植物的名称:咖啡、茶、可可、可乐。
咖啡是含咖啡因植物中最具经济价值者,在20世纪晚期一直是世界流通最广的商品,贸易量仅次于石油,成为工业文明不可或缺的能量来源。然而,咖啡的发祥地却是偏远的埃塞俄比亚,到15世纪末传入伊斯兰教圣地麦加,16世纪初传入开罗,16世纪中叶进入伊斯坦布尔,下一站则是伊朗。出口商人也将咖啡豆运往南欧,当作异国瘾品。除了茶,咖啡是惟一在欧洲展开贸易扩张以前,就已远播至原产地以外的提神饮料。
咖啡风行欧洲是17世纪后半的事。当时,大众以咖啡馆为消费中心,和伊斯兰国家一样。虽然流动摊贩也卖咖啡,但定点贩较实际,因为煮咖啡、温咖啡的设备和火具过于笨重,不便携带。咖啡馆很快成为男士们宴饮、闲聊、洽商的重要地点,法国文豪伏尔泰——被形容为“最显赫的咖啡瘾君子”——之类的名人也聚集在此讨论,于是,咖啡馆又成为孕育自由观念与思想的场合。反过来,当局虽有充分理由对咖啡馆产生戒心,有时甚至勒令咖啡馆歇业,但都是因为担心咖啡馆里发生的事,而不是担心咖啡的刺激作用。
许多咖啡馆兼售巧克力和烈酒,成为名副其实的瘾品杂货铺。这些东西却是伊斯兰咖啡馆的顾客享受不到的,后者不供应酒精,买酒卖酒只能在酒馆这种名声不佳、备受排斥的地方进行。不过,穆斯林倒是可以像欧洲人一样尽情吸烟,许多咖啡馆里也总是缭绕着浓密刺鼻的烟雾。这对咖啡馆的生意大有帮助,因为吸烟者代谢咖啡因的速度比不吸烟者快上50%,要频频续杯才能维持同样的提神效果。由此观之,不同瘾品之间并非“零和竞争”。
法国人还把圣多米尼克(即海地)变成西半球的爪哇,在此大量生产咖啡,葡萄牙人在巴西如法炮制,西班牙人则是在中、南美开创佳绩。时至今日,拉丁美洲北部的永久可耕地中,咖啡园占到44%。虽然美洲是世界最主要的咖啡生产地,但撒哈拉沙漠以外的非洲、南亚、东南亚,以及夏威夷也都加入了这个阵营,变成重要的咖啡豆供应地。
这些咖啡豆绝大部分运销美国。咖啡可以说是伴随美国人成长的,当年到西部拓荒的牛仔们(还有印第安人)都爱喝又浓又烫的原味咖啡;另一种拓荒者,也就是“阿波罗”飞船上的航天员,在降落月球3小时后便喝起了咖啡,这也是人类首次在其他天体上饮用咖啡。
咖啡之所以长期受到美国人的青睐,传统解释如下:茶叶是18世纪70年代英国苛税与的象征,也是殖民地一心和破坏的目标。于是,作为其对立面,咖啡摇身化国饮料。
不过,抗争毕竟无法长久,未将成本因素考虑在内的解释不够周全。长期来看,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国占有地利之便,附近就有加勒比海与拉丁美洲的咖啡园,何况咖啡关税又很低(19世纪每磅只抽取几分钱税金,有时根本不课税),因此,每毫克咖啡因的成本低于其他含咖啡因饮料。巴西自19世纪20年代大量输出奴隶种植的咖啡以后,这种情况尤其明显。1830年,美国人一年平均消耗1公斤以上的咖啡,到了1859年,提高到3公斤半以上。价格下跌同样改变了荷兰人的习惯,他们也是嗜饮咖啡的民族。1760年以后,由于进口关税下降,再加上荷兰人的平均消耗量增加了4倍,茶叶的销售成绩毫无悬念地败给了咖啡。
20世纪,美国各地超级市场普遍以减价咖啡招徕顾客,快餐店也常附赠咖啡给客人,即使在1969年大通胀期间,科罗拉多州卡农市一家贩卖饮料的杂货店,还是照常供应3美分一杯的咖啡(该店曾将价钱调涨为4美分,竟有一半老顾客忘恩负义,拒绝上门);在许多救济站、商场开业庆典、义卖会和户外野餐会中,咖啡同样是免费供应的饮料。20世纪70年代,美国人平均只要花半分钟劳力,即可赚到一杯现煮咖啡,比喝掉它还省时间。
美国人“天生厌恶茶叶”这件事固然值得大书特书,但观察近代美国饮用咖啡的经验,可以归纳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和教训:某些精神刺激瘾品一旦可以广泛取得、积极促销、降低价格,就会深受大众欢迎,如果这些人养成了依赖的习惯,这些瘾品就更是所向披靡了。
咖啡,作为最常见的合法“瘾品”之一,随着西方的崛起而风靡世界。从中世纪到太空时代,这个战争、与跨国贸易的宠儿,是如何成为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,进而见证人类文明进步的?
虽然香烟广受世人欢迎,但其主要刺激成分——尼古丁,却不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瘾品,而是屈居第三,排名第二者为酒精,榜首则是咖啡因。全世界的咖啡因消耗量大约是每人每天70毫克,人类学家尤金·安德森指出,世界上流行最广的名词(几乎每种语言都用得到)即4种含咖啡因植物的名称:咖啡、茶、可可、可乐。
咖啡是含咖啡因植物中最具经济价值者,在20世纪晚期一直是世界流通最广的商品,贸易量仅次于石油,成为工业文明不可或缺的能量来源。然而,咖啡的发祥地却是偏远的埃塞俄比亚,到15世纪末传入伊斯兰教圣地麦加,16世纪初传入开罗,16世纪中叶进入伊斯坦布尔,下一站则是伊朗。出口商人也将咖啡豆运往南欧,当作异国瘾品。除了茶,咖啡是惟一在欧洲展开贸易扩张以前,就已远播至原产地以外的提神饮料。
咖啡风行欧洲是17世纪后半的事。当时,大众以咖啡馆为消费中心,和伊斯兰国家一样。虽然流动摊贩也卖咖啡,但定点贩较实际,因为煮咖啡、温咖啡的设备和火具过于笨重,不便携带。咖啡馆很快成为男士们宴饮、闲聊、洽商的重要地点,法国文豪伏尔泰——被形容为“最显赫的咖啡瘾君子”——之类的名人也聚集在此讨论,于是,咖啡馆又成为孕育自由观念与思想的场合。反过来,当局虽有充分理由对咖啡馆产生戒心,有时甚至勒令咖啡馆歇业,但都是因为担心咖啡馆里发生的事,而不是担心咖啡的刺激作用。
许多咖啡馆兼售巧克力和烈酒,成为名副其实的瘾品杂货铺。这些东西却是伊斯兰咖啡馆的顾客享受不到的,后者不供应酒精,买酒卖酒只能在酒馆这种名声不佳、备受排斥的地方进行。不过,穆斯林倒是可以像欧洲人一样尽情吸烟,许多咖啡馆里也总是缭绕着浓密刺鼻的烟雾。这对咖啡馆的生意大有帮助,因为吸烟者代谢咖啡因的速度比不吸烟者快上50%,要频频续杯才能维持同样的提神效果。由此观之,不同瘾品之间并非“零和竞争”。
法国人还把圣多米尼克(即海地)变成西半球的爪哇,在此大量生产咖啡,葡萄牙人在巴西如法炮制,西班牙人则是在中、南美开创佳绩。时至今日,拉丁美洲北部的永久可耕地中,咖啡园占到44%。虽然美洲是世界最主要的咖啡生产地,但撒哈拉沙漠以外的非洲、南亚、东南亚,以及夏威夷也都加入了这个阵营,变成重要的咖啡豆供应地。
这些咖啡豆绝大部分运销美国。咖啡可以说是伴随美国人成长的,当年到西部拓荒的牛仔们(还有印第安人)都爱喝又浓又烫的原味咖啡;另一种拓荒者,也就是“阿波罗”飞船上的航天员,在降落月球3小时后便喝起了咖啡,这也是人类首次在其他天体上饮用咖啡。
咖啡之所以长期受到美国人的青睐,传统解释如下:茶叶是18世纪70年代英国苛税与的象征,也是殖民地一心和破坏的目标。于是,作为其对立面,咖啡摇身化国饮料。
不过,抗争毕竟无法长久,未将成本因素考虑在内的解释不够周全。长期来看,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国占有地利之便,附近就有加勒比海与拉丁美洲的咖啡园,何况咖啡关税又很低(19世纪每磅只抽取几分钱税金,有时根本不课税),因此,每毫克咖啡因的成本低于其他含咖啡因饮料。巴西自19世纪20年代大量输出奴隶种植的咖啡以后,这种情况尤其明显。1830年,美国人一年平均消耗1公斤以上的咖啡,到了1859年,提高到3公斤半以上。价格下跌同样改变了荷兰人的习惯,他们也是嗜饮咖啡的民族。1760年以后,由于进口关税下降,再加上荷兰人的平均消耗量增加了4倍,茶叶的销售成绩毫无悬念地败给了咖啡。
20世纪,美国各地超级市场普遍以减价咖啡招徕顾客,快餐店也常附赠咖啡给客人,即使在1969年大通胀期间,科罗拉多州卡农市一家贩卖饮料的杂货店,还是照常供应3美分一杯的咖啡(该店曾将价钱调涨为4美分,竟有一半老顾客忘恩负义,拒绝上门);在许多救济站、商场开业庆典、义卖会和户外野餐会中,咖啡同样是免费供应的饮料。20世纪70年代,美国人平均只要花半分钟劳力,即可赚到一杯现煮咖啡,比喝掉它还省时间。
美国人“天生厌恶茶叶”这件事固然值得大书特书,但观察近代美国饮用咖啡的经验,可以归纳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和教训:某些精神刺激瘾品一旦可以广泛取得、积极促销、降低价格,就会深受大众欢迎,如果这些人养成了依赖的习惯,这些瘾品就更是所向披靡了。